第435章 校企合作-《1990:从鲍家街开始》
第(2/3)页
李冰洋走的那段时间,学校走了不少老师,光是他们作曲系,就接连走了李冰洋跟瞿晓松两个青年教师。
当时整个作曲系上下都非常急,迫切想要再留几个学生下来,所以87级一届本科就留了周彦跟贾国屏两个人。
后来其实系里面还想把李涛给留下来的,只不过李涛自己不愿意。
李涛这个人的想法跟寻常人不一样,他自己评价自己没有当老师的能力,缺乏责任心。
与其做一个没有师德的老师,倒不如就不去碰这个事情。
恰好当时周彦让他去工作室,他就欣然同意了。
“这两年国内的环境稍微要好一点了,学术上不说,至少赚钱的路子多了一些。”
人都是很现实的,那么多出国留学的,为了出去进行更好的学术研究是一方面,还有一方面自然是国外挣钱更多。
不然的话,那些去了国外留学的人,为什么不回来呢?
国内外从业者的收入,差距实在是太大了。
而随着改开越来越深入,文艺工作者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多,自然就有人愿意回来了。
刘林点点头,“所以我一直觉得你的发展方向很好,像李涛这些优秀的毕业生,也算是多了条路可以选择。你的工作室现在名气很大,上次我在上沪参加一个会议,跟不少同仁聊天的时候,他们对你这个工作室都很好奇。上音的金校长,尤其感兴趣,还问有时间是否能去你工作室参观。”
周彦挑了挑眉毛,心说刘林说了这么一堆,就为了引出这个事情?
“校长你要是想带人去我工作室,随时跟我说,我来给你们安排。”
听周彦这么说,刘林抿嘴笑了笑,他在心中感叹,周彦真不像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,说话是滴水不漏。
要是换个人来,恐怕就会直接对上音的金校长表示欢迎,但周彦偏偏不提上音,不提金校长,而是把话头子又抛给了他,将决定权交给了他,也算是表明立场。
“回头他们要真想去,那确实要麻烦你了。其实金校长他们的想法我也明白,你的工作室如今在国外发展很不错,是一条很好的就业路线。现如今,各个音乐学院都在考虑对专业进行细分,意图是让更多学生毕业之后能投身到行业当中,影视配乐是个很好的方向,他们似乎有想法弄一个音乐工程系,并想要开设一个新的专业,配乐相关的专业人材,这事你觉得怎么样?”
“影视配乐方面的?”周彦问道。
“影视配乐只是一方面,主要培养的就是面向广播电视、大众传媒,甚至还有互联网方面的音响工程、音乐录音、音乐信息采编等方面的技术人才。”
周彦看了眼刘林,猜测着到底是上音的音乐工程系想要开设此类专业,还是刘林想要在作曲系开设相关专业。
沉吟片刻,周彦开口说道,“这个想法是不错的,但是恐怕很难实现。”
刘林皱起了眉头,“这话怎么说?”
周彦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,随即说道,“此类专业开设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,就是招生标准。”
刘林意外道,“我还以为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专业课程的开设。”
“专业课程开设,还在后面,而且跟这个问题息息相关。首先要考虑的,还是此类专业的学生是否要通过艺考,如果要艺考,那么艺考的标准又是怎么样的。咱们先说说不需要艺考的情况,如果学生考这个专业不需要艺考,大部分学生在进入专业之前没有太多的音乐基础,那么在课程开设的时候,音乐方面的课程安排就没办法深入,最终导致的情况就是,学生在学校学了四年五年,最后还是学不会做音乐,更多的是学一些基础乐理和相关的概念。”
刘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“你说的确实有道理,那如果需要跟其他学生一样通过艺考呢?”
“如果是这样的话,恐怕没几个人愿意报这个专业,至少不愿意报考我们这样的学校开设的此类专业。相较于我们学校,传媒大学应该更有优势。校长您刚才说的那些方向,其实涉及到很多新技术方面的东西,而这些内容,是我们传统音乐学院的短板。我举个我自己的例子,之前为了创作《故宫的记忆》等新世纪音乐,我特意找人花时间学习了电子合成器,这个东西我们学校就没人能教。而电子合成器,只不过是新技术中很小的一部分,以后的学生还可能需要学习编程、影视技术、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知识。”
刘林听周彦说得这么明白,有些诧异道,“你怎么这么了解这些东西?”
周彦刚才说的什么数字信号处理、编程,完全在他的知识盲区里面,他不明白,周彦为什么会知道这些。
第(2/3)页